疏离、迷失与回归
安建军绘画的人性视角
在很大程度上,现代艺术的问题就是如何回应人的异化的问题。尤其是,在由启蒙现代性所规定的社会里,人的碎片化、非人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与文化问题。现代性及其对一致性的诉求,让人的存在与个性消弭在同质化过程中。在安建军的作品里,通过对人的疏离感的发现与表达,旨在基于日常生活的另类审美化,来建构对人本身的回归。从人性出发,反思现实与揭示人性缺失,进而探究与阐释对人的关切,就成为了安建军创作的审美诉求与旨归。既经由面具,同时又反思面具,来揭示人的众生相是安建军创作的实验性特质。
应当说,理性哲学与技术主义,不仅规定了时代的根本性命运,同时也导致了审美现代性的式微与缺憾,这些无疑是安建军所指向的社会与文化症候。在海德格尔那里,现代人无家可归状态的实质,就是人们处于对存在的遗忘之中。在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日常在世中,人们都成为了常人而非自己,这正是人们难以摆脱的无家可归的根本命运。这里的无家可归并不是没有住房,虽然说,有些人确实因无房而流落街头,而是人的存在的根基的失却。当然,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,从来都与社会、历史、文化语境密不可分。
作为世界性的根本命运,无家可归使人在存在上失去了根本。在存在论上,无家可归导致了人们的疏离、迷失,因此也涉及人如何向家园回归的问题。在安建军那里,绘画作品以处于生活各阶层的人们为题材,通过视觉叙事与表现去探讨人性,以及人性与社会、文化相关联的问题。在《人性的,太人性的》的著作中,尼采在强调人性中值得肯定的方面的同时,又对人性的弱点与缺陷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。在画面中,显现出对人的处境与命运的思虑与希冀,以现实主义的画风展现了当代社会状况及人文环境。
人们的市井生活与生存万象,都是安建军绘画表现的文本与话语。画中人的人生既与其生存境遇分不开,又离不开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审美重构。与亲密不同,疏离是一种既陌生,又冷漠的感觉,人们往往显得孤立无援,人之间也不乏这种隔阂感,它常用来形容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人们尽管在大街小巷中相遇,但却互相陌生,面无表情与熟视无睹。但在根本意义上,疏离其实是与自身的相异与远离。在卢梭那里,疏离是人们与其原初本性割裂甚至完全切断。而且,这种疏离是人发生异化与成为非人的前兆。
在功名与利诱日益侵蚀的过程中,信仰的缺失、精神的裂变与商品拜物教的兴起,以及与之相关的焦虑与惶恐不安的心理状态都是不可避免的。在安建军的创作中,中西绘画的技法、表现与文化已密切地交织在一起。应当说,安建军的绘画既具有表现主义的特质,又不乏抽象主义的深入探寻与揭示。也就是说,他既把人物置身于生存处境加以表现,同时又通过与写实的分离,来注重对人性的深入揭示与探究。尤其是,针对各个人物的情绪与交困加以刻画,让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疏离感跃然纸上,刻画得入木三分,栩栩如生。
让人们在肖像作品里,似乎发现了一个从未真正面对的自我,这个自我既是人们都愿意视而不见的人,却更是一个面具身体化了的陌生者。在这里,疏离还导致了人的迷失,但迷失并不仅仅是找不到路,更为严重的是找不到人的自我,而消失在芸芸众生之中,成为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他者与常人。在海德格尔那里,常人是人们难以摆脱的在世存在。人们可以是任何人,但唯独不是自己。在《反叛与艺术》的文章里,加缪将反叛看成是艺术与审美的特质。但应意识到,一切反叛其实都是为了回归与重建。
人的一切面具既是他者,又是一个另类的自我,还是自我与他者的复杂关联。在人的一切迷失之中,自我的迷失无疑是根本性的迷失。向人自身的回归,其实就是安建军的创作亟待去实现的。回归既是找到回归存在之家的路,同时也就是回到人自身。在向人自身的回归中,人既与常人、他人相区分,还与不断异化的自我相分离。对疏离、迷失的克服,就是与人的异化、非人化相区分。艺术对人性缺失的发现与揭示,旨在让人回到人本身。在《面具》一书中,马克揭示了面具的隐藏性特质,并用“摘下面具”形容密探或心怀叵测的人。
但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的面具,却并不一定都是如此险恶与充满风险。安建军的描绘让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悖论:面具似乎成为了自我,而面具被揭开后的表情则成为了面具。在安建军那里,现实主义着力揭示人难以悬置的处境与困境,表现主义则对人的感觉与情绪加以描画,而抽象主义旨在从人性上加以深入辨析与思考。还应看到,现实主义、表现主义与抽象主义,在安建军的表现里相互呼应与彼此关联。但在安建军的艺术表现里,重构一直是以对传统的承袭与挖掘为基础的。
在这里,苦恼、彷徨、挣扎成为了人们挥之不去的在世情结,而揭示这些情结却是人实现自我救赎必不可少的。在向人自身的回归里,安建军并没有陷入同质化的纠缠与困境,而是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张扬出不可替代的魅力。全球化时代有可能助长同质化,但它也为后现代对多样性的诉求提供了可能性,并力图在一致性与差异性之间建构艺术、审美与文化张力。也正是在一致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张力里,安建军的绘画彰显出了既独特,同时又获得广泛接受的艺术与文化认同。
应当说,理性哲学与技术主义,不仅规定了时代的根本性命运,同时也导致了审美现代性的式微与缺憾,这些无疑是安建军所指向的社会与文化症候。在海德格尔那里,现代人无家可归状态的实质,就是人们处于对存在的遗忘之中。在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日常在世中,人们都成为了常人而非自己,这正是人们难以摆脱的无家可归的根本命运。这里的无家可归并不是没有住房,虽然说,有些人确实因无房而流落街头,而是人的存在的根基的失却。当然,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,从来都与社会、历史、文化语境密不可分。
作为世界性的根本命运,无家可归使人在存在上失去了根本。在存在论上,无家可归导致了人们的疏离、迷失,因此也涉及人如何向家园回归的问题。在安建军那里,绘画作品以处于生活各阶层的人们为题材,通过视觉叙事与表现去探讨人性,以及人性与社会、文化相关联的问题。在《人性的,太人性的》的著作中,尼采在强调人性中值得肯定的方面的同时,又对人性的弱点与缺陷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。在画面中,显现出对人的处境与命运的思虑与希冀,以现实主义的画风展现了当代社会状况及人文环境。
人们的市井生活与生存万象,都是安建军绘画表现的文本与话语。画中人的人生既与其生存境遇分不开,又离不开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审美重构。与亲密不同,疏离是一种既陌生,又冷漠的感觉,人们往往显得孤立无援,人之间也不乏这种隔阂感,它常用来形容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人们尽管在大街小巷中相遇,但却互相陌生,面无表情与熟视无睹。但在根本意义上,疏离其实是与自身的相异与远离。在卢梭那里,疏离是人们与其原初本性割裂甚至完全切断。而且,这种疏离是人发生异化与成为非人的前兆。
在功名与利诱日益侵蚀的过程中,信仰的缺失、精神的裂变与商品拜物教的兴起,以及与之相关的焦虑与惶恐不安的心理状态都是不可避免的。在安建军的创作中,中西绘画的技法、表现与文化已密切地交织在一起。应当说,安建军的绘画既具有表现主义的特质,又不乏抽象主义的深入探寻与揭示。也就是说,他既把人物置身于生存处境加以表现,同时又通过与写实的分离,来注重对人性的深入揭示与探究。尤其是,针对各个人物的情绪与交困加以刻画,让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疏离感跃然纸上,刻画得入木三分,栩栩如生。
让人们在肖像作品里,似乎发现了一个从未真正面对的自我,这个自我既是人们都愿意视而不见的人,却更是一个面具身体化了的陌生者。在这里,疏离还导致了人的迷失,但迷失并不仅仅是找不到路,更为严重的是找不到人的自我,而消失在芸芸众生之中,成为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他者与常人。在海德格尔那里,常人是人们难以摆脱的在世存在。人们可以是任何人,但唯独不是自己。在《反叛与艺术》的文章里,加缪将反叛看成是艺术与审美的特质。但应意识到,一切反叛其实都是为了回归与重建。
人的一切面具既是他者,又是一个另类的自我,还是自我与他者的复杂关联。在人的一切迷失之中,自我的迷失无疑是根本性的迷失。向人自身的回归,其实就是安建军的创作亟待去实现的。回归既是找到回归存在之家的路,同时也就是回到人自身。在向人自身的回归中,人既与常人、他人相区分,还与不断异化的自我相分离。对疏离、迷失的克服,就是与人的异化、非人化相区分。艺术对人性缺失的发现与揭示,旨在让人回到人本身。在《面具》一书中,马克揭示了面具的隐藏性特质,并用“摘下面具”形容密探或心怀叵测的人。
但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的面具,却并不一定都是如此险恶与充满风险。安建军的描绘让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悖论:面具似乎成为了自我,而面具被揭开后的表情则成为了面具。在安建军那里,现实主义着力揭示人难以悬置的处境与困境,表现主义则对人的感觉与情绪加以描画,而抽象主义旨在从人性上加以深入辨析与思考。还应看到,现实主义、表现主义与抽象主义,在安建军的表现里相互呼应与彼此关联。但在安建军的艺术表现里,重构一直是以对传统的承袭与挖掘为基础的。
在这里,苦恼、彷徨、挣扎成为了人们挥之不去的在世情结,而揭示这些情结却是人实现自我救赎必不可少的。在向人自身的回归里,安建军并没有陷入同质化的纠缠与困境,而是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张扬出不可替代的魅力。全球化时代有可能助长同质化,但它也为后现代对多样性的诉求提供了可能性,并力图在一致性与差异性之间建构艺术、审美与文化张力。也正是在一致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张力里,安建军的绘画彰显出了既独特,同时又获得广泛接受的艺术与文化认同。
张贤根
2018年6月
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、中华美学学会会员、欧洲美学学会会员
2018年6月
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、中华美学学会会员、欧洲美学学会会员

疏离、迷失与回归.pdf | |
File Size: | 561 kb |
File Type: |